第四十四章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不我们不吃兄弟丼
唐吉诃德罗西南迪, 男, 22岁, 海军中佐。原天龙人, 在父母带着他与哥哥离开玛丽乔亚之后失去了天龙人的身份,度过了异常凄惨的童年, 父亲被哥哥枪杀之后, 被海军元帅战国收养现在正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卧底在自己亲生哥哥的海贼团里, 以干部红心柯拉松的身份。
当然,海军高层并没有什么爱看兄弟相残狗血剧的奇特癖好。这个卧底任务是罗西南迪自己领下来的。
深知自己哥哥的才智与性情的罗西南迪认为, 只有自己才能最好的完成这个任务因为他是多弗朗明哥的亲弟弟, 有着天然不易引起怀疑的身份。也因为只有他才明白, 唐吉诃德多弗朗明哥的甜言蜜语与虚情假意之下, 隐藏的是怎样一副残酷扭曲的本性。
加入唐吉诃德家族之后,罗西南迪不,柯拉松一直以自己的方式从哥哥手里保护弱者。
向海军的鹤中将通告多弗朗明哥他们所在的位置, 减少多弗朗明哥对无辜者的伤害。痛打那些因为仰慕唐吉诃德海贼团的恶名而想要加入这个恶棍集团的孩子, 让他们自己离开,不让年幼的孩子在这个扭曲的环境中变得更加扭曲、沦为多弗朗明哥的工具。
在看到那名少女的时候,他原本也想用粗暴的态度将她赶走的。
他曾经从家族成员的闲谈中听说过那少女的名字。
罗莎琳德。是在他上次遇袭中毒的时候治疗了他与多弗朗明哥的医生。在那之后, 多弗朗明哥似乎对她准确说是她的能力产生了某种奇特的兴趣。因为这个,柯拉松甚至对那名少女有一点微妙的负罪感。
他原本想在那名为罗莎琳德的少女泥足深陷之前赶走她。
然而他失败了。
罗莎琳德和多弗朗明哥之间似乎有一种扭曲的关系,那是一种异常难以言喻的氛围,他们两个人似乎都各自心怀鬼胎, 同时对此心知肚明。最让柯拉松觉得无法理解的地方就是罗莎琳德和多弗朗明哥仿佛是真的彼此相爱的。
他了解自己的哥哥。如果不是真的在乎罗莎琳德,以他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同时制止他们两个的。
在那之前,不管柯拉松打了哪个部下,就算他以“讨厌小孩”的理由,赶走了几十个投奔到这里的孩子,多弗朗明哥也从来没有指责过他一个字。他那虚伪的哥哥永远带着纵容的笑容,站在远处维持着自己“宠溺弟弟的好哥哥”的假象。
在杀死了父亲之后,还维持着那种虚假的家人游戏这样的多弗朗明哥实在是让柯拉松觉得可笑极了。
可笑到他一句话也不想和他说。
然而这样的多福朗明哥,却在那个时候对柯拉松使用了寄生线。
虽然他依然念着那家人游戏的剧本,但是,柯拉松却知道,多弗朗明哥对那个女孩是认真的。
而罗莎琳德
围观过罗莎琳德坐在自己哥哥大腿上撒娇的全过程之后,柯拉松完全不想说话。
算了。
他面无表情的想。
这个也没救了,就这样吧。
然而,在那之后,他却被罗莎琳德缠上了。
对,就是缠上了。
原本和自己哥哥形影不离的少女像是忽然对柯拉松产生了兴趣一样,又像是被他冷漠的态度激起了好奇心,虽然她大部分时间还是陪在哥哥身边,但是只要多弗朗明哥去忙自己的事情,罗莎琳德就会跑过来找柯拉松。
而被多弗朗明哥明令禁止对罗莎琳德动手的柯拉松又不能真的对她做些什么再说他也没有殴打女孩子的爱好,他又不是变态
于是柯拉松只能一脸冷漠地选择躲避。
但是他躲不过去
鬼知道是为什么啊就算他都藏到垃圾堆里去了,那个女孩还是随时都能把他给逮出来柯拉松都忍不住怀疑自己小时候在万众追杀中磨练出来的躲猫猫技术是不是退步了为什么他这么容易就会被找到啊明明都暗搓搓用上了寂静果实的能力把自己的声音消除了
“”
又一次被找到的时候,柯拉松如果不是还要维持自己在唐吉诃德家族一贯的哑巴人设,真的都要忍不住破口大骂了。
够了没啊你有事吗有事找我哥去他才是你男朋友你找我干什么啊
然而并不能真的把这段话咆哮出声的柯拉松“”
他只能憋着一肚子的气,大步流星地朝基地走去。而罗莎琳德也不说什么,只是轻轻笑了一声,无声无息地缀在他身后。
两人一同返回基地的样子落在多弗朗明哥眼里,还得了这位沉迷于一家之主人设中不可自拔的大海贼一句称赞。
“这样就对了。”多弗朗明哥的神色中浮现出一丝赞赏,“一家人还是要好好相处才对。”
“”
柯拉松心里有很多脏话在刷屏。
也许多弗朗明哥是真的在为他们这对小叔子和嫂子的“亲人情谊”而感到欣慰吧。但是别人脑子里怎么想就不一定了。
比如那个对他投来“你是不是想绿多菲”的警告眼神的迪亚曼蒂。又比如那个正在以“你莫不是想吃兄弟丼”的诡异眼神注视着罗莎琳德的乔拉。
柯拉松心好累,柯拉松不想说话。
可是事情会就这么到此为止吗
当然不会。
再一次在落单的时候被罗莎琳德逮到的柯拉松终于忍无可忍地丢出了一张纸条。
你到底想做什么
虽然句子本身看起来还算平静,但是从那力透纸背的字迹就可以看出,柯拉松其实都快要气疯了。
“哎呀,你终于愿意对我说话了吗”
少女单手托着脸颊,微笑着坐在垃圾山的上方,俯视着他。那双玫瑰红的眼瞳里闪动着愉快的光。
柯拉松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告诉自己不要和她动手。自己不管怎么说都是个海军中佐,对面这位是个医生,还是救过他的命的
他近乎无可奈何地递出了第二张纸条。